采访报道
6问6答:采访诺拉·梅库里奥
故事驱动,2019年5月21日
虽然读者群可能还会缩减,但我非常肯定的是,阅读这种基础性的文化实践并不会很快消失,至少在未来的几代人那里不会。随着读者数量的减少,质量会变得更加重要,不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图书生产的质量。我觉得那些只会囫囵吞下一个故事的人会转向收听或者观看媒介,而不是需要花费更多力气的阅读,但是大部分读者还是会选择图书,为的就是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的特殊体验。
6问6答:采访黄集伟
故事驱动,2019年5月20日
我的直觉是,人工智能在“复杂表述”这一环节“遇见”中文,会比较挠头吧?比如说,“中文分词”就是个不好对付的难题,而相对而言,拼音文字如英文,因为它们单词之间是以空格作为自然分界符,就好办得多,而中文只以字、句和段作为分界符,而用来表情达意的词没有形式上的分界标识,所以,想要让人工智能对中文做出正确的分词,很困难。
6问6答:采访李兆欣
故事驱动,2019年5月17日
科幻文化是现在最全球化的强势文化,但也是具有门槛的小众文化。这并不矛盾,前者是它营造新世界的能力,后者是它吸引最精英人群的能力。
6问6答:采访塞巴斯蒂安 · 皮尔灵
故事驱动,2019年5月14日
说实话,在做全职编辑工作的同时写自己的书,感觉有点像婚外情。不过我对结果还是很满意的。我花费了两年时间写《禁止回忆的星球》。最初的灵感来自我读到的一封信,作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斗士、神学家迪特里希・朋霍费尔,他在信里提到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:在一个没有任何宗教的世界里,信仰、记忆和怀疑看上去会是怎样的?我就是想通过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来探讨这个问题。
6问6答:采访阿澜·卢
故事驱动,2019年5月5日
挪威的作家们非常幸运,挪威是个非常积极地支持文学的国家。在挪威几乎每出版一本书,国家都会出资购买大约1000本,并送到各个图书馆以供借阅。如果是面向年轻读者的图书,国家还会多买一些。我们还有向海外推荐挪威作家的支持体系。不论是初次发表作品的作家还是有过发表经验的作家,我们都有作家集体协议。每个人大都会签署同样的合同。这降低了写书的风险。不过,大多数作家并不会挣很多钱。但我猜想比起很多其他国家,挪威的作家们更可能依靠写作提供部分的生活费。
6问6答:采访田丰
故事驱动,2019年4月26日
因为2000年间人口众多,中国希望AI带给人类幸福的生活;因为100年间主导全球,美国希望AI带来下一代全球经济领导权;因为保护隐私与追求自由,欧洲把AI限制在“潘多拉盒子”中。
6问6答:采访阿福
故事驱动,2019年4月22日
对很多德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国家,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。我相信通过我写的中德爱情故事,他们会更加熟悉中国文化和看看我这个同胞在中国的生活。
6问6答:采访走走
故事驱动,2019年4月18日
我是个对杂学有很高兴趣的人,总是希望能掌握百科全书,迅速筛选出重点知识,可以帮助我一年之内读完一生能读的书。
6问6答:采访刘扬
故事驱动,2019年4月3日
12年前《东西相遇》一书使您一夜之间成为畅销书作家。到了今天,再一次审视书里的对比,是否会发生了一些变化呢?
有一些图片的确发生了变化,但大多数并没有。很多现象由于宗教,传统,和教育这些大多没有太多变化。改变的关于些生活习惯方面的图片较多。